搜索
  热搜: 重锤康复杯 顺炮
鲁中棋牌文化网更换域名:http://www.lzqpwh.com/
楼主: 陶山老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国斌:《棋例人生》(连载)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09: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9 讲

                   周德裕立功自赎转乾坤   




    大轴之夕,大批观众蜂拥而至,人声鼎沸,言笑甚欢,俱为迎接胜利时刻的尽早到来。冯敬如肩负家乡父老的殷切重托,兢兢业业不敢稍懈,自是不在话下。然在内心深处,不无些许忐忑之念:单以自身实力及对局经验而论,虽不敢轻言大获全胜,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颗粒无收,将领先两局的优异战果拱手让出吧。不过对手周德裕确是超群出众的帅材,不愧为谢总司令麾下的前敌总指挥,秤上行军大气磅礴,动人心魄。与其交手定要小心翼翼,慎防轻率中伏。
    其实以冯敬如的本领水准,原与周君差相比肩,只需抛开精神枷锁,任性而为,胜负实难逆料。现因心理压力过重,想和怕输,自束手足,临场发挥大失常态,终致不可收拾。尤以次局之马放南山,自毁城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且看实战场景若何。第十五局轮到冯方先行,他以五六炮攻打周氏的屏风马先进三卒左炮巡河。开头几个回合,双方规行矩步,各无疏漏。到第7回合,周方别出心裁,将通常惯用的进马封车,易为双兑河口兵卒,似有可议之处。冯方本当乘机开动左翼战车抢占要道,左右合围,双管齐下,则前途一片光明。他却举棋不定改弦易辙,突将六路重炮平移七路,白失一先,不独对大局毫无补益,反而开门揖盗,予人以入手之隙。自此局势一蹶不振,在混乱中丢子失势,苦苦支撑到71回合时,车兵双相难与车炮士象全抗衡,无奈之下停手签盟。
    泽叔先失一城,是时尚无大碍,只需处处设防,重点守备,确保基地不出意外,仍可达到凯旋班师的既定目标。第十六局周德裕得寸进尺,咄咄逼人,祭出来自家传的二三十年代盛行于江南的“仙人指路”着法,剑指冯军大营,鼓噪而前。冯敬如坚定谋和之策,以不变应万变,布下镇宅之宝单提马铁阵,与周君血战到底。两军输攻墨守,白刃格斗,且战且走,已远离阳关大道,尽涉荒僻小径,均不免误入歧途。周氏固有几次错失扩先歼敌良机,确也端赖泽叔之精深残局功力,才得化险为夷。斗到108回合时,周军虽仍兵强马壮,却遭冯帅施出的“定身法”牢牢制住,动转不灵,只可以闲着虚应故事。全场观众目睹这等难遇的和平景象,不禁喜从中来,内心大定,正待击掌互庆,忽见冯马状似癫狂,(如图1)
   

                 

                   


   
突然无来由地奋蹄回跳2路,撤销封锁禁令。周军如释重负,呆滞底马宛似困龙出海,珍跃而出,霎时掌控全局。以后又挣扎了二十多个回合,兵疲力竭,冯军饮恨败北。观众目瞪口呆,恍入噩梦之中。期间,冯敬如曾起身入厕小解,而周德裕亦因故一度离座,某些奸事之人竟认为冯、周在厕内进行互惠“交易”,仿如时下的“假球黑哨”一流。实际上纯属主观臆度的“子虚乌有”,巧合而已。这场拼杀了两个晚上,长达275着棋的马拉松之战,终于得见分晓。周德裕得奏全功,扳平比分,夺得了半壁江山,使东南大战以秋色平分圆满闭幕。总共16局的得分情况如下:华南棋手李庆全二胜六和得10分,冯敬如二胜二和四负得6分;华东棋手周德裕三胜四和一负得10分;林奕仙一胜四和三负得6分。两队各获16分。李庆全与周德裕得分相等,但李胜周一局,且全程保持不败,故华南棋界称颂李庆全为“无敌将军”。

    根据赛前的决议,若最终两队打成平局,须各举一人为代表,再弈四局以分轩轾。因周德裕在比赛进程中,身患之便血症已旧病复发,经张荣棣医师诊治虽然好转,之后力疾登场,奋战立功,神思业已甚为疲怠。华南方面为加强双方友谊,关怀客队身体健康,遂建议结束赛事。平分锦标,皆大欢喜。(19)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09: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0 讲
                  民国以来东南棋规的初始化
   



    现制象棋虽已流传千年之久,但在晚清以前,始终没有一部略具规模的完整棋规存留于世,诚为憾事。民初以将,民智渐开,群众性的象棋活动愈益普及。随着频繁对弈中种种实际问题的不断涌现,才迫使各地匆忙上阵,将探讨与指定象棋竞赛规则这一重要事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进行当中可谓困难重重,由于难免受到历史与地理因素的局限,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仅成形规则出现的年代有早有晚,程度有深有浅,而且还存在着不少根本性的区别,带有浓厚的地方传统观念,很难尽快达成一致。
    以华南而言,一二十年代的广州河南海幢寺大院,向为棋人的聚集场所。下棋时,“举手不回”是天经地义的棋规;而“长将”、“长捉”作负,“一停一将”作和,则是人尽皆知的老例。这些流行的“棋例”只作口头约定,并无文字依据。据传当时的广西地区及其近邻越南,就以“长捉”作和为惯例,可见差别是何等巨大。
东南大比赛于1930年秋季在港岛成功举办之后,影响深远。不独次年开春于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北大比赛”接踵而来,而且广州还在1931年冬天筹办了首次“广东全省象棋比赛”。这次群英荟萃,历经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参赛高手多达140多名的空前盛举,终以前四名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自此被誉为“四大天王”,而划上圆满句号。
    因隆重之故,在广州大佛寺进行的这次兵车之战,确实在赛前就规定了见诸文字的竞赛规定,这是华南产生正式象棋规则之始,尽管相当简要,内容只有“举手不回”、“捉二不捉三”、“一将一停”作和、“长将长捉”作负等数项。
1934年在香港先施公司天台举办华南团体比赛、1935年南华体育会举办全港单人赛、东莞商会举办全港儿童赛时,华南象棋会曾议决将棋规棋例予以修订:将“举手不回”改为“动子走子”;将“捉二不捉三”改为“捉一不捉二”。为吸取历次赛会发生争执事件的教训,特将某些条款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车马互捉”作和,“一将一捉”及“一将一杀”作和;“捉有根子不算长捉”等。港粤象棋规例,自此已具雏形。
    在“比赛用时”方面,最初东南大比赛时,曾作出了“每着走子限五分钟”的规定。以后七省棋王周德裕、象坛总司令谢侠逊、湖北棋王罗天阳、方绍钦等挟艺南下,在广州的省民教馆、海珠公园空防游艺会,长堤青年会、港侨中学等处比赛,均沿用此项规定。1934年中南体育会举办的“省港澳象棋比赛”亦仿此执行。但到1936年10月,“穗港澳埠际赛”在香港中环青年会举行时,赛会对上述规定作出补充,增添了“每局各有两着可延至10分钟”及“各有一着可延至15分钟”的条款。之后,南华体育会主办的棋赛,复增加了“在开局二十着前,每着限用3分钟”的限制性规定,此刻方始逐步走上轨道。
    到此中止,请看续文。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21: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讲
                         几则早期案例的回顾


    以穗港为主的华南地区,广大群众对国粹象棋的热爱程度,迥非一般可比。且历史悠久,棋才辈出,以杨官璘先生为首的男女全国冠军,即有5位之多,始终居于先进行列。从中国象棋规则的发展历史着眼,华南的有关资料相对比较丰富,棋规成形起步较早,大型埠际对抗首开先河,案例记载历历在目。一些名手在实战中存在对棋规的不同见解——所谓“棋例争执”,偶有出现,均已成为珍贵史料,会给后人留下长久思考的研究课题,并对日后海内外棋规的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或简或繁,或同或异,或基本认同微调改进,或改弦更张令辟蹊径,俱有一套对应的道理。但无论如何,皆系从中受到某种启示,?见仁见智,根据所处环境的需要和可能(比如传统习惯),结合自身的认识水平,各行其是所致。
  华南地区长期从事象棋竞赛裁判工作,对棋规棋例的学术研究深有造诣的前辈名家,如苏天雄、吴晚成、陈松顺、李志海、黎子健等,他们学识渊博,公正执裁之余,著书立说,培训育人,言传身教,桃李满门,对亚洲规则及中国规则水平的促进提高,均曾作出过重要贡献。
  笔者不揣浅陋,管见所及,对华南早年的几个实战图例,提出个人的看法,尚祈方家指正。
  1930年东南大比赛的第二局,周德裕先和李庆全之战,走到第113回合时,出现如图的局面。
  





            
   



    以下的双方着法是:
  114 車五平一 炮9平8
  115 車一平二 炮8平7?
  116 車二平三 炮7平8?
  117 車三平二 炮8平9
  118 士四退五马7进6



  分析双方心态,当时周方以单车与李之双炮、马周旋至百多回合,实属不易。确如屠景明先生所评:“临危勿乱,即使只有一线生机,亦要全力争取”。如图时,李的底炮已难派上用场,急切想抽调回家,集中火力再作他图。周用车左栏右挡不使如愿。人们不禁要问,李炮既要设法回归,只需在七八两路徘徊即可,周车还能长捉不止?为何非要躲到九路边角上去呢?这确是关键所在,也正是笔者在前面小文中曾提到的,此次战役有实行“捉二不捉三”规定的迹象。?当时只是推断,直到近期我从屠景明先生的大作《象棋风云》中,查阅到这样一段自白:“1943年周德裕先生在上海,对我作复局介绍时说,当时棋规是‘捉二不捉三’,所以李炮被迫于边角。”笔者才坚定了看法。
  现今读者对“长捉”的理解,是源于“捉一不捉二”的概念。引用早年的香港规则:“凡在两个不同位置连续捉子,捉方只可选占一个有利位置,不能强迫对方另走第三位置,谓之捉一不捉二。”换句话说,如果在两个点上都要强占不让,追来追去,那就违反了“长捉”的规则。
  同样道理,“捉二不捉三”就是允许捉方霸占住两个点,反复追赶,不算长捉。但当对方已被驱赶到第三个点时,就不准再去捉了,这就是李庆全的炮躲到角上去的原因。他很清楚,红车黑炮若是在七八两路反复纠缠,就正中周德裕的下怀,不一会儿棋证就要宣布“双方不变作和”了,因为这不叫长捉。
  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哪个更合理些?
  本文待续,请看下文。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2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讲
                             似易实难的车马互捉



   话说1931年12月20日开幕的首届广东全省象棋比赛,经过一番激烈拼杀,于31日进入决赛阶段。大会议决采用“人棋”表演形式,以壮声势,扩大对各界的宣传。当日军乐齐奏,彩旗招展,身披战甲袍服,手持车、马、炮立体模型的童子军,按照传令官的号令,在广州大佛寺已被辟为足球场的硕大棋盘上,神气活现,往来移动,博得阵阵掌声。观众甚多座无虚席,指点言笑,心怀愉快,备感新奇,显然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为做到锦上添花,复于数日后的颁奖大会上,安排了两局“名誉赛”,受到棋迷们的热烈欢迎。一局是广西棋王苏兆南执先,本届冠军黄松轩获胜。另一局是本届亚军卢辉与季军冯敬如,再度进行枰上对话。单表后一局的战况:卢以擅长的五七炮攻打冯的单提马。二人互知底细,出手多为官子,难有疏漏可捡。弈至36回合时,出现图1形势。




                 



    以后着法是红马八进七,黑车4退2,马七退八,车4进2……双方重复不变。此型放到现在,早已司空见惯。然在棋规棋例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当时,真还是个新鲜事物。此等车马互缠景象,在有史可查的名手对局中,本案似是最早出现的一例。棋证无章可循,不好擅专,经过与大会组织者及权威人士共同研商,又征得卢冯二位赛员同意,最终以“车马互捉”不变作和论处。
   平心而论,缺少可靠依据,就作出某方“不变作负”的裁决,实在有嫌生硬和突兀。尤其是在“捉二不捉三”盛行之时,等于对在两点之上来回追子视而不见。有意网开一面,的确难给“长捉”定性。因而,以和为贵,使各方都能接受,诚为当场最佳决策。
   但在“捉一不捉二”获得广泛拥戴之后,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此刻需要订出新的衡量尺度,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原因是,一般所谓的“车马互捉”,是个笼统的叫法,时常名不副实,真假莫辨。真正完整的“车马互捉”,可见图2。





                 



    此图出自1956年《中国象棋规则》(简称“五六中规”,依此类推其它规则)第10页图十三。1957年港九国弈会辑订的《中国象棋比赛规例》(简称“五七港规”)11页图六,与此极为近似,着法有别,而性质无异。“五六中规”的着法是:车八平六,马4进6,车六进一,马6退5……结论是“车、马循环反捉,彼此不变,作为和棋”。判决公平合理,没人能有异议。
   犹记排局界前辈名家、江苏崑山的王正明老先生,为了彰显“车马互捉”的艺术风韵,特地创拟排局作品“车马循环互捉和”一则,发表于台湾《棋桥》杂志1954年2月号上(如图3)。



               


    其正官和的着法是:车二进八,马6进7,车二平三,马7退9,车三退一,马9退8,车三平二,马8进6,车二进一,马6进7……循环不已。本局共有17个变着,黑方双马炮三英不甘雌伏求和,竭力变异争胜,反复试用“弃炮”,在各个点上“弃马”,适时“送卒”,等项措施,企图挣脱羁绊,出奇制胜,终难如愿。无奈折返原定轨道,罢战言和。如有感兴趣的热心棋友,不妨助其一臂之力,指点迷津,同尝胜果,则善莫大焉!
    本文未完,下期分解。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2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讲

                        这叫车马互捉吗

    笔者上期推荐的王正明先生的排局作品“车马循环互捉和”,引起读者的兴趣。真有不少棋友对其进行细心拆借,但至今好像还没有听说有取得突破者。有人表示,还要继续钻下去,就算解决不了,也能在探索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棋力。说得很有道理,此图虽说是排局,但异于实用残局,绝对有助于提高实战能力。事过境迁,笔者可以在此透露一点有关信息。当初,本局作者还有一段前言:“循环互捉成和,以往因无实例,只有听说而已。同时若干棋家有谓‘单子互捉似无可能’,因之关于此一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答案。兹承许弼德、吴文英二先生以及诸先进之勉励,复蒙同好陈廉庸兄之协助,冥思苦索,终于勉力解决了此一使人怀疑未决的问题。但系肤浅之见,当不值者一笑。谨以抛砖引玉之忱,不敢自秘,借《棋桥》”一角公诸同好,尚祈高明有以正之。
   作者正明前辈集思广益因难见巧的创作精神,跃然纸上。也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要想更新本局正解,殊非易事。目前需要着重提出的,是那种双方不对等的所谓“互”捉。有的是车方捉两下,马方只捉一下;有的却又“反其道而行之”。总之,均不属于完整的车马互捉,就像卢辉与冯敬如当年弈成的那样。卢冯二位前辈名家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的一次并非刻意而为,着法也并不复杂奇妙的循环反复局面,竟会给后人带来如此广泛的议论、激烈的争辩和多次更改的结论。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处理这一案例,曾有过三种判决结果,但却反复多次。海内外的观点在时空交错中,也产生过或同或异的借鉴和影响。这三种结论是:一、双方不变作和;二、要看一捉方有变没变,有变不愿变,双方不变作和;一捉方无变(变则失子),须由二捉方变,不变作负;三、二捉方不变作负。经核查资料,最早见于文字的表态,仍系出自1950年4月在香港出版的,由陈松顺、苏天雄编著的《象棋精华新编卷一》。在该书4页“棋规”一节内,即有“车马互捉,或车炮互捉,或其他各子互捉均作和”的判法。但未列棋图,也没述明怎样才算互捉,其次是在屠景明、徐大庆合编,1953年11月印于上海的《象棋入门》中,载有“车马互捉不已作和”的简单规定。1954年9月在上海面世,有许弼德、冯锦诸合编的第4期《象棋界》,尽管其中对棋规内容介绍得相当丰富(以后还要专门论及),但在这一问题上,也仅有“车马互相反捉作和”寥寥几字,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直到由杨官璘、陈松顺担任正副主编的《象棋》月刊,1956年5月在广州创刊后,才有了改观。在6月份的第二期内,即刊登了“棋例”一文,本文附图即该文中所举有关“车马互捉”的一例。其说明是:“红走车六进二捉马,黑马2进3捉车,车六退二,马3退2,车六进二,至此黑马虽有进1退1两步可走,但这两步均被红车即行捉死,等于不能走,黑马仍须进3,应由红方车变,车方不变作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又如图红走车六进二,黑马2进3,车六平七捉马,马3进1,车七平八,马1退3,车八平七,马3进1,至此形势,红方有退车捉死马之着,但非即捉,是属于一捉一闲,如双方不变应作和。
   又此局如果红帅在中路,红走车六进二,黑马2进3,车六退二,马3退2,车六进二,马2进3,这样黑方一将一闲,红方一解一捉,双方不变作和。
     笔者按:以上这段话表达了三个意思,其一,认同二十四年前对卢冯案例的裁决,不论捉一下的马方有变没变,双方不变均作和,因为当时车方的老将正好在中路。其二,若是车方的帅(将)不在中路,则要看马方是否有变。这一考虑,在后来的国内棋规中均未受到关注。因为他们似是认为,老帅是否居中无关大局,马的一下打,打在帅身上或打在车身上,或同时捉着车帅两个子,并没什么不一样。其三,红车改变捉法,使黑马3进1,最后形成均为一捉一闲,不变作和无可非议。
    本文未完,下期继续。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2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讲  

                             驰聘在曲折道路上的车马互捉


    比《象棋》月刊发表“棋例”文章晚两个月问世的五六中规,关于不完整的车马互捉图例,暂付阙如。而次年2月,苏天雄编著的《香港棋坛》在港岛付梓。书中刊出了1956年11月18日颁布的《香港棋例》。第九款为:“互捉作和,但须两方着着捉子,始为互捉。倘甲方一照一闲,乙方着着捉子,则乙方犯长捉之例,不变作负”。同时配有标题为“互捉棋例有限制”的棋图(见图1)



                 



    反复着法是:马八退九,车3进2,马九进八,车3退2……。说明之前有一小标题“旧例过于广泛,新例严密合理”。内容为:“棋例‘互捉作和’,曩昔未有严格之规定。1956年春,台港象棋大比赛在香港举行。赛会修订棋例,定双方着着皆是互捉,乃称为互捉作和。如甲方只捉一着,乙方长捉二着,则乙方已触犯‘捉一不捉二’之例,如不另变作负”。
    一年后,同为港九国弈会审定的五七港规出版。之前,尚有过一版同名的《草案》。两者内容大同小异,惟草案之文字更为直白,故引用文。
   

                 



    如图2的着法是:车三进二,马9进8,车三退一,马8退9,车三进一,马9进8,车三退一,马8退9……。其说明是:“红车黑马,均有避捉反捉之着,双方不变,可以作和。按本港往例,一方长捉作负,但照上图局势,红车如进二退二,固属犯例,倘改为退一进一,则又属黑马犯例。故特改订为‘凡有反捉之着,不变作和’,较为平允得当。”(笔者按:仅一年之隔,即发生几度截然相反的嬗变,亦可称奇矣。)
    六五中规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五版棋规,对上述问题草草带过,从未详细论及,但处理原则与五七港规如出一辙,统统作和。1963年6月12日,曾获1958年全国冠军的湖北李义庭,在汉口与上一年全国殿军广东蔡福如交手,就曾走成如图3的局面。
   


                 


    以下着法是:车五进一,前马7退6,车五退一,马6进7……。裁判长陈培芳先生当即裁决为“不变作和”。
   

                 


    六五中规比以往多出的图4,其着法为:马二进一,车7退2,马一退二,车7进2……。说明是:“这样虽是二捉一还捉,但由于黑马无活路可逃(因走马二退一,要被黑方一口气捉死),应由黑方变着,黑方不变作负。”笔者按:本规则又回到1956年《象棋》月刊时代(仅仅没有老将居中这一附加条件),政策里添加了一点人情味,为弱者一打方略表撑腰之意(但与五七港规的一律作和,分道扬镳)。从而,对所有的“二打一还打”,都持有同样的态度,这是后话,另当别论。
    以后,七三、七五、七八中规,均照此办理。惟到七九规则时,由于“二打一还打”的定义出现突变,无形中撤消了对二打方的紧箍咒,亦即免除了对一打方的优惠照顾。实际又还原到早期状态,不论多打少打,有变没变,一概作和。
    而亚洲象联制定的《象棋比赛规例》(以后简称“亚规”),自1982年开创至今,一直将不完整的车马“互”捉,视为有一方“长捉”犯例(尽管是被迫造成的,也不例外),该方不变作负。中规的八四、八七、九九各版,均以“长打”或“非长打”作为区分禁允着法的衡量尺度。规定“长打”一方,不变作负。据此而断,这场旷日持久聚讼纷纭的车马官司,方才迎刃而解,圆满结案,且与亚规殊途同归。为证所言,谨举一例如下:
   


                 



    如图5,是1987年第三届《七星杯》象棋国际邀请赛在成都举行时,大陆蒋全胜执先,战胜香港曾益谦一局的结尾形势。当时的着法是:马九进七,车4退5,马七退八,车4进2,马八进七,车4退2……多次重复不变。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此情此景,仿如回到55年前卢冯二君对弈的瞬间。不同的是,当时双方不变,握手言和;本届裁判长则果断宣布:黑方长捉,不变作负。
    “裁迷”朋友们,由于棋例纠纷迟迟未解,连累各位随案赶路,长途跋涉,“车马”劳顿,在此敬致歉忱。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0: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讲
                      什么是棋例中的“献”?



  应当承认,“献”在棋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赛里的某些纠纷,就是因它而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已发现它的身影,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晃来晃去。由于“献”和“捉”在外形上酷似孪生同胞,因而给大家增添了不少辨认的难度。不单对其接触不多的外来人士一时搞不清楚孰兄孰弟,就连从事象棋裁判活动多年,和它们有“通家之好”的一些父辈友人,也有时在仓促之中看走了眼,指鹿为马,事后自感冒失,哑然失笑。多年以来,棋界从未放松对其真实身份的认证,但一直处于摸索前进的状态,近几年来方才取得较大收获。除了从外观上寻找“献”的特征之外,还着重从内涵方面,捕捉属于“献”的独具本性。说老实话,时至今日,不光中规与亚规在“献”的分辨与处理上,有所差异;单在国内,对于“献”的定义,也并未达到完全一致的认同。您说难不难?
  为此,笔者建议,大家塌下心来,我们利用一段时间,集中对“献”进行一次手术,开刀解剖,弄清它的内部结构,以及因之派生的连带作用,以便对症下药。当然,最有效的手术刀,仍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对比,掌握规律,升华到理论高度,使广大裁迷朋友既能明白来龙去脉,也会增强判断能力。笔者愿在这一方面,为各位做好服务。需要大家配合的是,请多准备一些耐心和毅力,相信不难做到。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话说1934年秋季,香港中南体育会在先施公司天台,举办了历史上首届“省港澳象棋公开赛”。本次比赛为个人赛,报名人数甚多,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经过二十余场筛选,周德裕等8人获得决赛权。最后,周德裕、冯敬如技高一筹,分获冠亚军。邓铁如、李武尚并列季军。因是对手之间四局决高下,结果应是比较准确的。
  于此期间,弈出了三局与棋例有关的“待判局面”。内有两局包含了“献”的色调,是我们“献”科医生动手术的适宜对象。另一局与“兑”有关,转给相应科室。以后择日开刀处置。(笔者按:从重要性着眼,这三则棋例素材,不独留下了珍贵史料,也给后世对此类案例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单表并列第三名的李武尚与邓铁如之战。前三局两人各胜一局平一局。第四局都想赢棋,可又不能输。下到第82回合时,(如图1)





               



    双方各剩车双炮。邓方虽多一卒,但士残象散,阵形凌乱,势难久战,不免动了求和之念。以下着法是红车五进一,黑车8退1,车五退一,车8进1……双方循环不已,观众议论纷纷。棋证暂作观望,红黑两方各执一词:红方说:“我的车躲前躲后,你的车追来追去,违反了‘捉一不捉二’之例。”黑方辨称:“我是把车白送给你吃,你不领情也就罢了,怎么还怪起我来,真是好人难做!”红方非常委屈地说:“我能吃你的车吗?你一炮就把我闷回去了。”黑方理直气壮地说:“那你怪谁呀?你的车不能动是你自己走成这样的,赖得着别人吗?”……(笔者按:这些对白,都是后人分析出来的潜台词,对局者当时并没有引起争论。不过此等测度之言,绝对都是双方的心里话)。
  当时根本没有,因受时代局限也不可能有完整明确的棋例规定。甚至连“献”的名词,也是若干年之后才出现的。那时顶多看成是“送吃”,不会考虑到和“捉”有什么瓜葛。所以当场棋证若是最终按照“一方送吃,一方不受,不变作和”来裁决,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余事尚多,下期再续。(25)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讲

                           同类相残 法庭争讼

    李、邓双杰的“送车”事件,余音未了,1934年10月30日夜晚,七省棋王周德裕与华南棋霸冯敬如夺鼎之战,又告上演。是日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座无虚席。观众之拥挤程度,前所未有。粗略统计,仰慕二氏之名莅临观赏者不下两千之众。战幕启动,首局周先冯后,未几即形成中炮直车七路马急进河头抢夺中卒,对单提马横车半壁江山之势。二侠快人快马,衔枚疾进,交手25个回合,来至一个去处。此时周已弃去一马,虽五兵齐全且一兵过河,难抵一子之失。冯多一炮,而车占中路,自保有余,尚可待机攻城掠地。


                 



    此刻轮红走子,以下着法是:红车二退一,黑车5进2,车五退二,车5退3,马三退一,车5进4,马一进三,车5退4……双方重复不变。
    当周两次退车瞄准黑车时,冯已高度警觉,惟恐重蹈李邓复辙,不敢公然现身,连忙避回暗处。不料有一利即有一弊,退车正好生根,当即造成前方黑炮打马。待进车准备落象摆脱束缚时,周马已洞悉其谋,岂肯令他如愿,立即上马蹬踹。如此你进我进,你退我退,又凑成另一“待判局面”,可谓巧矣!好在并无难点,棋证当场宣布,双方均为一捉一闲,不变作和,首局至此鸣金收兵。总共四局决战,周德裕终以一胜三和问鼎此役。
    回首象坛往事,足堪增长见闻,了解源流,是必要之举。但裁迷们最想知道的是,设若当时两辆战车追亡逐北,红车不舍,黑车不匿,会落到何种命运?是和李邓之例一视同仁,还是利析秋毫,区别对待?要知道黑车宛如待宰羔羊,与前例相比,更加没有丝毫反击能力。那位急性子的朋友又忍不下去了:“那就快开刀吧,不就一切都清楚了么!”对不起,还不行,人命关天,决不能轻举妄动。从医学角度来看,手术一定要做,但要准备充分。什么时候做,开刀在什么部位,并不是每位专家的看法都一样。有必要先进行会诊,广泛听取海内外多层次权威人士的意见,择善而从,才能得出最具说服力的合理方案。要不然,搞出来的结果连您看着都不顺眼。
    让有志于此道的裁迷朋友,和我们一起看看对专家们的采访纪要。第一站还是先去1950年4月在香港出版的《象棋精华新编卷一》(以后简称“精华本”),该本第4页“棋规”的第五项是“凡以己方之子捉对方之子,而对方之子其之力亦能去己方之子者,谓之斗子,如重车斗车等是。长斗子双方不愿变着作和。”此外,9页刊载的“棋例争讼局之三——长献应否作和案”也正符合我们之需。




                    




    其着法如下:红车八进四,黑车5进1,车八退一,车5进1,车八退一,车五进二,车八退二,车5退1,车八进一,车5退3,车八进三……
   戏拟象棋法庭判决书:棋字第三号,黑方控红方以车长捉,应作负案。
    主文:长献双方不愿变着,应作和局。
    事实:是局红方以八路车长捉黑方五路车,彼此系同等子,不是长捉,乃系长献。因黑车之子力,亦可能去红车也。黑方反驳声称:己方之车,被红方中炮所牵制,不能行开,红方乘机捉之,乃系取巧。红方又辩称:黑车失去自由,乃黑方之事,不能因此而谓为长捉,棋例长斗车亦可作和,岂有长献而不可和之理。今非欲求胜,倘黑方不愿变着,应作和局。但黑方则谓红方强词夺理,不肯言和,提出争讼前来。
理由:此案之焦点,当研究红车是否系犯长捉棋例为依归。照棋例第二条之规定“捉一不捉二”,该“捉”字之解释,系己方之子,其子力可能去对方之子,而对方之子,其子力不能去己方之子者,方谓之捉。此局红方以车捉车,彼此之子力均等,与棋例并无抵触,谓为长献,理由其属充分。至黑车因被红方中炮所牵制,不能横行一节,诚如红方所云,此乃黑方之事,不能因己车暂时失去自由,而要求对方特殊优待也。倘此局红方少一中炮,则黑车必去红车无疑。基本理由,应为判决如主文。
    (笔者按:不知同行诸君,对首途访查之旅观感如何?精华本是迄今所能看到的最早又较为完整明晰的棋例规则,已可纳入学说学理的范畴,对海内外棋例研究工作,有着开创性的影响,后文自见。)
    本文未完,待续(26)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09: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讲

                       海外棋坛对此案例持何态


    1956年3月16日,轰动港九的“港台象棋大比赛”在九龙总商会隆重揭幕。港岛各界一致认为,此为战后十年来香港棋坛难得一见的盛事。远征港九的台湾长风象棋队,素负盛名,来者不善,其组成人员白锦祥、廖天赐、江培生、吴莫荣、李天华、赖光枢、林伯昂,非王即霸,迥异凡流。按照约定,主方派出港联及港选两支劲旅,先后迎战客队。双方耆宿欢聚,精锐尽出,确是一次龙虎风云的激烈碰撞。为做到公平交战,赛前专门统一了棋例。           与“献”有关的条款有两项:一是“凡遇双方有互相去子能力之场合,一方虽因局势束缚,不能吃子,如双方不变,作长斗论。“二是”长拦、长斗、长兑、互捉、个别捉子,均作和局”。(笔者按:我原来弄不懂什么叫“长斗”,后来才恍然大悟,凡是发生长献或长兑时,如果被兑献一方的同类子,出现动转不灵的情况,那么,主动一方的行为动作,即被冠以和兑献不同的专用名词,就叫“长斗”。另外,本款中的“因局势束缚,不能吃子”,似乎表述得也不太明确,究竟指的是“一动就被杀死”,还是“按照行棋规定,根本就挪不开”?之后我遍查港台棋规资料,才了解那个年代是把二者等同视之。因为今后还要不断提起此事,为减少罗嗦,姑且把前者称作“呆子型”;将后者称为“死子型。擅专之处,敬请鉴谅)
    现在单表以老一辈名家曾益谦、李志海、苏天雄、简文孝、黎子健五人组成的港联队,与台队交战的第二场,简文孝先胜江培生一局的中途,出现“长斗”局面的往事:
   


                  


    此时轮红走子,双方互有顾忌。江方马炮被衔在简方车马口中;而江方正借助炮捉底相为人质,逼迫红车退避三舍。简君曾在全港十杰赛中,以九战全胜勇夺全杯,晋号长胜冠军,此为1954年之事。经过算度,若走相七进五,则江兑车后经走炮5平3要杀,然后从容补象固防,已方未见有利,简方遂走车八平九。以下黑车2平1、车九平八、车1平2、车八平九……正值简欲接受和约之际,江却突发奇想,改走炮5平1打车,另起炉灶。简心大悦,立即马九进七解捉还捉,则黑炮3进4吃马,红车九进三食炮。交换之后江车2平3保炮兼打相叫杀,简相七进九,相不飞中路系予留炮六平四鞭打二怪之妙手。待江车3退1引避一手时,简车三进一从容吃马靳获一子(不先走炮六平四打车,是防备黑车6平4的反击手段)。江方临阵变着这一贪胜忘危的不智之举,错过成和良机,终致失子失势,不可收拾。前车之鉴,观者触目惊心。后人在遇到棋例岔口,决定变与不变时,事关成败,审慎为止。
    一年之后问世的五七港规,与《精华本》对“长献应否作和案”的判决精神一脉相承。棋图点滴未动。标题为“长献带捉”(和例)。说明文字是:“红车连续送吃带捉,黑车虽系无根与被缚,但红车长跟追捉,仍作长献,不算长捉,双方不变,可判和局。”
    (笔者按:死子型都能判和,则呆子型更不在话下。不过,中文既已包含“长献带捉”,“长跟追捉”等词语在内,依旧得出“仍作长献,不算长捉”的结论,总不免让人感觉有点”不以定义为准,悉从硬性规定”的味道。)
    本文未完,下期介绍《亚规》的有关条款,欢迎参阅。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09: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讲

                   国际法庭对“献”案的终审判决(上)

    早在1968年,首届“东南亚象棋赛”在新加坡举行时(读者可参阅1999年版《中国象棋年鉴》)中的拙文《悠悠赤子同倡斯艺,茫茫弈海孰导航程——追忆七届东南亚象棋赛的举办和亚洲象棋联合会的诞生》,即曾就“东南亚象棋规例统一化”课题,进行过专项研讨。会议授权台北林文超和新加坡黎修锦,依照通过的各项原则,作出文字修饰,并制作图解公布实行。第三届比赛于1970年在香港举行时,各队又曾针对棋规划一等项问题,进行了繁复的讨论,仍无法取得共识。直至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简称“亚洲象联”)在东马古晋正式成立后,在首届裁判长、象坛名宿、香港吴晚成先生的主持指导下,由继任裁判长、远见卓识的李志海先生(彼时,吴晚成先生已升任亚洲象联副会长)融会各地之规例,博采众议,取精用弘,呕心沥血,反复推敲,拟定初稿。复经专门召开的裁判委员会协商通过,始于1982年12月,将亚洲象联《象棋比赛规例》成功推出。
    二十年来,亚洲象联共召开过三次由各会员单位委派代表参加的裁判会议:第一次1982年9月6日至11日在澳门,第二次1989年6月5日至7日在香港,第三次2003年3月4日至6日在澳门(笔者忝为中国代表之一,有幸出席了前两次会议)。首次裁判会议诞生了“亚规”,另两次均为修订亚规而召开。现今执行的即2003年11月印行的第三版。
亚规明文规定:“凡亚洲象棋联合会举办之比赛及亚洲象联各协会之间的比赛,应依本规则执行。凡会员协会内部举行之各种比赛,亦可依本规则执行。凡亚洲象联主办之棋赛,须成立一裁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特级国际裁判及国际裁判组成,同一会员单位不可有超过三位成员,亚洲象联裁判长为当然主席。”亚规已获得世界象棋联合会的认同及采用。电脑网络也以此规则为依据。可见亚规在象棋的国际性竞赛活动中,具有无上之权威性,喻之为“国际法庭”并不为过。
    (笔者按:听到这里,有的棋友不禁要问:“照你说,亚规是1982年才出台的,可是亚洲象联早在1978年已经成立,那么在中间这三四年里主办的比赛,都是按什么规则裁决的呢?”这位还真高,正好问在点儿上,既有理又尖锐,一针见血。得亏笔者早有准备,不然非蹶在这儿不可!常言道,口说无凭,事实为证,请看下面案例。)
    1980年12月1日至9日,亚洲象联在澳门主办了首届“亚洲杯”象棋赛。中国队应邀参赛并包揽了男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冠军,这且不论。只说12月4日港、澳两队相遇,澳门名手梁奕成迎战香港应届亚军黎少坡。梁以中炮攻打黎之反宫马,中局黎方在混战中劫得一子,胜望甚浓。不料梁君老练精细,熟读兵书,走到如图时,借将助攻,乘车追车,妙用棋例求和,终偿所愿。
   



               


    以下着法是:红车七平八,黑车2平3,车八平七,车3平2,车七平八……双方重复不变。经过研商,大会裁判组宣布红方属于长献车,并未犯例,故判为“不变作和”。
当时究竟是依据什么规则判的呢?据了解,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象棋规例,除中国规则另成体系之外,印尼、新加坡、越南以及港台等地区,均有歧异之处。其中以港规定型较早,也较为系统全面。因之,在亚规面世之前的那一段时间,仍以港规为主要依据。港规对“献”的死子型尚且不变作和,对梁、黎弈成的呆子型所作结论,自是顺理成章了。
   要知亚规对“献”的终审判决,请看下文。(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齐鲁智力文化网 ( 鲁ICP备11007780号 ) 

GMT+8, 2024-5-17 11:05 , Processed in 0.0893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6-2019 齐鲁智力文化网. 版权所有:淄博旭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