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重锤康复杯 顺炮
鲁中棋牌文化网更换域名:http://www.lzqpwh.com/
查看: 50598|回复: 115

刘国斌:《棋例人生》(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9 2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陶山老妖 于 2018-4-30 18:27 编辑


                    棋例人生刘国斌)



     弈周刊编者按2007-01-05 劳动午报):从本期起,本刊开辟“棋例人生”专栏,特邀象棋特级国际裁判员刘国斌撰稿。作者将从他的特殊视角对棋例棋规进行讲述,希望棋迷朋友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本刊欢迎争鸣文章。
    刘国斌,河北乐亭人,1932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学院,曾任国家足球队守门员、国家体委棋类办公室象棋部主任、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象棋特级国际裁判员。曾主持修订1987年版《中国象棋竞赛规则》。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0: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山老妖 于 2018-4-30 18:30 编辑


            目录

    第001讲   寻幽探胜 适情雅趣

    第002讲   博大精深 象棋指归

    第003讲   竹香南商 象国秘辛

    第004讲   心坚石穿 弈林精华

    第005讲   微言大义 橘中新趣

    第006讲   泾渭分明 象戏勾玄

    第007讲   无奇不有 象艺选粹

    第008讲   大千世界 渊深海阔

    第009讲   人海沧桑 万象棋苑

    第010讲   大惑不解 弈海鸿沟
    第011讲   费锦钦谐封“棋坛总司令”

    第012讲   羊城棋手整装待发赴香江

    第013讲   沪上遭劫谢老憾未成行

    第014   李周大战石破天惊

    第015讲   冯敬如先得后失双方扯平

    第016讲   林奕仙求胜心切铸大错

    第017讲   值得回味的“棋例

    第018讲   华南领先有人提早相庆

    第019讲   周德裕立功自赎转乾坤

    第020讲   东南棋规的初始化

     第021讲   对华南一些早期案例的回顾

    第022讲   似易实难的车马“互”捉
    第023讲   这叫车马“互”捉?
    第024讲   驰聘在曲折道路上的车马互捉
    第025讲   什么是棋例中的“献”?
    第026讲   同类相残 法庭争讼
    第027讲   海外棋坛对此案例持何态度?
    第028讲   国际法庭对“献”案的终审判决(上)
    第029讲   国际法庭对“献”案的终审判决(下)
    第030讲   国内棋书何时显现“献”字真形
    第031讲  “献”的法身始见于国内何书?
    第032讲   中国象棋规则何时将“献”纳入其中?
    第033讲   六五中规初出茅庐第一“献”
    第034讲   八四中规以前的献与非献
    第035讲   这道题没把您难住吧?
    第036讲   八四中规开创了“献”的新生
    第037讲   真“献”假“献”,一目了然
    第038讲  “献”的研究课题到底有哪些?
    第039讲   您知道什么叫“威力互达子”吗?
    第040讲   将“威力互达”纳入棋例源于何时?
    第041讲  “威力互达论”自动淡出江湖
    第042讲  “威力互达子”异地复生
    第043讲   对“威力互达子”的利弊观(上)
    第044讲   对“威力互达子”的利弊观(中)
    第045讲   对“威力互达子”的利弊观(下)
    第046讲   我为“第一反击”术语的缺失鸣冤叫屈
    第047讲  “第一反击”能助您判断“打”和“闲”
    第048讲   什么叫做存在“第一反击”的“打”?
    第049讲   带有“第一反击”的“将”和“杀(上)
    第050讲   带有“第一反击”的“将”和“杀”(下)
    第051讲   带有“第一反击”的“捉”(上)
    第052讲   带有“第一反击”的“捉”(下)
    第053讲  “献”的解剖手术究竟启动了没有?
    第054讲   献抑非献 生死一线
    第055讲   子力受损 焉能称“献”
    第056讲   什么情况才算“非献非捉”
    第057讲   怎么才叫“又献又捉”?
    第058讲   丙型“献兼捉”是什么样子
    第059讲   说说丙型“献兼捉”的另一式
    第060讲   双方对打中的真献假献(上)
    第061讲   双方对打中的真献假献(下)
    第062讲  “联合捉子”话沧桑(上)
    第063讲  “联合捉子”话沧桑(中)
    第064讲  “联合捉子”话沧桑(下)
    第065讲   对“打击论”学说的若干反思
    第066讲   对“打击论”进行反思的联想
    第067讲   何谓“从没捉到捉”?
    第068讲   对“从捉到捉”的辨析(上)
    第069讲   对“从捉到捉”的辨析(中)
    第070讲   对“从捉到捉”的辨析(下)
    第071讲  “联合捉子”忆往昔
    第072讲  “配合捉子”不容混淆
    第073讲   九九中规任期内的“联合捉子”
    第074讲   对“联合捉子”的旧势新解
    第075讲  “根”的较量
    第076讲   云里雾里辨“真根”
    第077讲   堂堂大车沦落成为“受气包”
    第078讲   到底离亚规近了还是远了?(上)
    第079讲   到底离亚规近了还是远了?(下)
    第080讲   有关情、理、法的善意思考(上)
    第081讲   有关情、理、法的善意思考(下)
    第082讲  “联合捉子”案例裁决的历史轮回
    第083讲   抚今思昔论“长捉”
    第084讲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上)
    第085讲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中)
    第086讲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下)
    第087讲  “黑方先走”和“用根捉子”是怎么回事?(上)
    第088讲  “黑方先走”和“用根捉子”是怎么回事?(下)
    第089讲   非要“得子”才算“捉”吗?
    第090讲   八七规则对用根捉子处理的前前后后(上)
    第091讲   八七规则对用根捉子处理的前前后后(下)
    第092讲   重新审视东山再起的“用根捉子”
    第093讲   这样改动就合乎棋理吗?(上)
    第094讲   这样改动就合乎棋理了吗?(下)
    第095讲   难道非要涉及“根”的生死存亡不可?
    第096讲   查不着户口的“各吃各的子”(上)

    第097讲   查不着户口的“各吃各的子”(下)
    第098讲   “用根捉子论”将何去何从?
    第099讲   变化多端的“兑”氏家族
    第100讲   蔡胡之案 实属错判
    第101讲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第102讲   似兑非兑 谨小慎微
    第103讲   有利可图 岂可称兑
    第104讲   只要出现“长兑”就判和吗?
    第105讲  “长兑”需要增强维权意识


   (以上第001-105讲目录为转者所加,旨在方便查阅--陶山老妖 注)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0: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 讲

                   寻幽探胜 适情雅趣
   

    笔者发自肺腑地热烈欢迎列位亲朋旧友光临这里。这片温润的沃土,虽说仅只是广阔弈林之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却因其地势险要,风光奇异,内涵深邃,而久已脍炙人口,历来赢得读者的由衷赞许。听一些多次身临其境的熟客荐介,此间当属胜境,满园芳菲,馨香四溢,瑰丽多姿,美不胜收。更兼园内汇集天时、地利、人和,集诸家之长,匠心独运,极易诱发涉足者的猎奇心理。试想,刚刚还是云淡风清、碧空如洗,刹那间竟自雷雨交加,惊天动地;明明望上去是一马平川,临到近前却怪石阻路,浓雾遮目,令人进退维谷,间或还会邂逅俊男靚女,隐现出没,时疾时徐,或众或寡,来不知何处,去不知何往,光天化日之下,无异鬼魅,面对如此神秘氛围,谁能不怦然心动?据说,凡曾经体味过这种诡异场景的人士,一般都会产生某种类似观看恐怖电影,听人讲鬼故事一样的心态——对其又怕又爱,又爱又怕,因怕生爱,甚而久触成瘾,无力自拔,精神受挫,在其诱迫之下,终生努力搜集有关资料,钻研不辍!
    但也确实有人经受不住强烈刺激,一时失去自我,显现认知障碍。平日挺精明的一个人,偏在此时此刻转不过弯子来,面对虚幻景象,仿佛踏进了《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弄得真伪莫辨,混沌一片,短期之内真还不易复苏。尤为严重的是,有的好长时间处于迷乱状态,且又自视甚高,坚称自身灵智空明,毫无不适之感,从而婉拒众多友好善意呵护救治之举。如此讳病忌医,委实使人爱莫能助,痛心慨叹。
    写到这里,那位北京老乡说了,我憋了半天没好意思搭茬儿。听你自说自话,还越说越热闹,文绉绉地撰了一大篇,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是越听越玄乎。干脆说吧,我是一句也没听懂,谁知道“棋例”到底是个什么物件?
    问得好!且听在下一一道来。由于来此一游的嘉宾,象棋水平参差不齐,内中不乏高手。但也不能忽略,有人刚入门,有人至今尚不得其门而入。对此,本人在这里除了表示欢迎,热望初学者尽快“赶赶趟儿”,敞人有义务运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语言文字,循序渐进、按站点顺序依次将有关事宜解说清楚。敬请大家严格监督,适时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便逐步改善。(1)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山老妖 于 2018-4-21 09:42 编辑


                            第 2 讲
                       博大精深 象棋指归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起源于古代的“六博”。历经漫长岁月发展,演变成多种棋艺形式,如广象戏、大象戏、小象戏(棋)、七国象戏、宝应象戏等。累经锤炼考验,小象棋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最受广大群众青睐,因而广为流传。至北宋时,规模形制已然定型,与现代象棋完全相同。算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不管把象棋看成是文化艺术,象征性的军事战斗,还是体育运动,总之,它都是一种超强智体紧密结合的高级“游戏”形式,这是勿庸置疑的。众所周知,凡是游戏,必须建立完善的游戏规则,愈是高级,愈是需要。否则,将难以顺利进行下去。
    那位高个子朋友举手提问,既然象棋已经流传千年之久,总该整理保存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竞赛规则了吧?遗憾的是,话虽如此,事却不然。截至今日,在屡遭巨变,劫后余生,尚能珍藏至今的数十种木刻本及手抄本象棋古谱中,有关“棋例”的内容,竟是凤毛麟角,至为罕见。只在清代《心武残编》及《梅花泉》二谱的“凡例”内,约略对走棋先后,棋子颜色、棋图印制、着法禁允、和棋种类等项,有所提及。虽也十分难得,堪可作为棋史(特别是棋规发展史)考证的珍贵资料。然而究竟无法取代现今象棋规例的实用价值(关于古代棋规,在此不作赘述。特别国际裁判季本涵先生尝遍览古谱残局,撰成“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一文,爱好者可作参考)。
    现在转回主题。没有规则,无法可依,丝毫阻碍不了两人对坐下棋。为了减少误会和摩擦,只需双方事前协商确立某些具体规定,共同遵守即可。通过多年无数人次的反复实践,玩家发现,别的方面都易解决,惟有一个问题是难上加难。一朝出现分歧,双方吵得红头涨脸,互不相让,无法收场。甚至在情急之下,动手打架,也时有所闻。要是事关博彩胜负,后果更加难料。
    一位急性子的老哥马上就绷不住劲了:那倒是什么问题呢,怎么会这么严重?我告诉您,那就是“双方走子,循环不变”。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当事人固然是急赤白脸,火冒三丈,可谁又有这份能耐,上去三言两语这么一说,就给化解了呢?弄不好连调解人都饶在里头,不是别的,你在“拉偏手”哇!这时候有一位白发老者接过话茬:我还是搞不清楚,你给举个例子好不好?好,当然好!我也不用拿棋盘摆棋子了,就拿嘴说,您就能明白是怎么档子事。比方我跟您下棋,我水平比您差,想赢棋很困难,可也不愿意输,嫌寒碜,能对付一盘和棋我就知足了。走到后半盘的时候,我一看自己的棋少子失势,走着齁难受,快离输不远了。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趁您的老将歪在外面,我立刻用车沉底一将,您非上将不可,我退车又一将,您很快下将,我再一将……就这样将来将去,我也不走别的了,将起来没完。最后我很客气地对您提出来,算和棋行吗?老者脸都变色了,气不打一处来,就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立马抢着说:“你少跟我来这套,你这叫‘长将不死赖和棋’,这个我懂!”好,这个您懂,我再换个样:我拿车抓您的炮,您就比我多一门炮,这个炮要是丢了,您就别想赢我了,您当然不会白给我一个炮吃。您很轻松地挪了一步炮,我动车接着抓。您又把炮走回去了,我一抓再抓,没完没了……这回总可以算是“不变作和”了吧?老者这次倒不着急了,摇着脑袋平静地说:那也不成,你这是在“耍赖皮”,输不起了瞎捣乱,没法跟你玩棋,下长了非叫你气死不可。(2)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山老妖 于 2018-4-21 09:49 编辑


第 3 讲
  竹香南兑 象国秘辛


    老先生言之有理,这确实是个纠缠不清的麻烦事。同类事件,在象棋对局中时有发生,历史上不乏先例。早在解放前,从有史可查的三四十年代开始,如广州珠海游艺会比赛中的周德裕与黄松轩、香港孔圣会举办华南象棋赛时的卢辉与周德裕、星洲棋赛时的谢侠逊与陈月樵、南华会主办穗港澳埠际赛时的曾益谦与卢辉、华北名手交流赛中的那健庭与田玉书、陈松顺赴京访问时与张德魁、谢小然游沪时与董文渊等,均曾因见解有异,于赛前、赛中或赛后出现争执。在全国大赛中担任裁判长次数最多的两位前辈泰斗,均曾为此表示感慨,谢小然先生说:“各地棋规、习惯互殊,历史并无统一规定,是以每逢盛大比赛,因见仁见智之不同,辄生争执,形成僵局。棋界名手,以薄故细节,彼此不免芥蒂,至可痛心。”而陈松顺先生道:“象棋虽流行全国,而棋例则向无划一之规定,致迭次棋赛,多引起纠纷。以熟晓棋例善弈驰名之象棋国手而仍不免有所执拗,一般初学者,更不知何所适从矣!”建国以后,也曾发生过几次影响较大,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争端,如朱学增与王贵福、蔡福如与胡荣华、宗永生与童本平、张江与李雪松等,都曾引起过多方关注和广泛议论。
    平心而论,事件的表层现象虽似大同小异,而引发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单一。要想追本穷源,需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当时缺少统一规则,见解有异时,没有判断标准;二是规则本身存在缺陷,定义不清,、歧义横生,甚至条文之间自相矛盾;三是一些棋手对规则研习不够,理解不深,认识有误;四是裁判员没有很好贯彻“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八字方针,特别是对棋例的掌握使用能力,似嫌不足。
    为加深记忆,让我们重回“事故”现场,观察与此有关的一切,第一个突出感觉,就是所出现的争议,远比简单的长将、长捉要复杂得多。其次发现,不光是单方面有“不轨行动”,那另一方也是动手动脚的,显然在“挑衅”。再就是,两边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自信而又硬气;同时,作为“受迫害”一方,都有一肚子“委屈”,急待找人倾诉。讼案一出,“象棋法庭”正式立案,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难分原告被告。旁观者悄声低语,莫衷一是。这是就需有身怀真才实学、熟知“法律”条文、实战经验丰富的执裁人员,挺身而出,秉公执法,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进而准确定性,做出最佳宣判。
    象棋裁判的最后裁决,不外乎两种结论,二者必居其一:一种是“双方不变作和”,另一种是“某(红或黑)方必须变着,不变作负”。至此,案件审结,判决结果不再更改。如有异议,可以行使向仲裁委员会申诉的权利。(3)
(本文标题为古棋谱名)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山老妖 于 2018-4-21 09:37 编辑


                             第 4 讲
                        心坚石穿 弈林精华


    设若当时进行的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象棋比赛——就只当是“2006世界象棋大师赛”的冠亚军决赛吧,那裁判组的责任可就大了。不出问题的话,指挥若定,平安无事皆大欢喜。一旦平地起风波,就必须当机立断。代表全组共同意愿的裁判长,他的一言能定“休咎”,分量重于泰山。
   毫不夸张地说,涉案双方(包括裁判组的声誉在内)的成败利钝,是非荣辱,全都压在他一人肩上。原因是,其裁决结果会对太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比如当场胜负和、名次、等级分、称号、两万美元奖金归属,以至职务升迁,住房改善、婚恋走向等,莫不与此息息相关。有的赛事还会和全队、全省团体总分及团体名次挂钩,如1987年在广东番禺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象棋团体决赛”中,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惊天大案”。
   分析起来,象棋裁判员的误判,比足球裁判的错罚点球,其性质要厉害得多。后者只有“命运掌控权”的一半,由于射手踢不准,或是守门员的成功扑救,那粒烦人的足球,还未必能进入大门;而前者一经酿成冤假错案,那无辜受害者苦心修炼的数十年内力外功转瞬间烟消云散,湮没无闻。尚不知需要多少时日的闭关顿悟,方能恢复原有的道行法力。这难道还不可怕吗?常有业务不够精炼,信心相对薄弱的象棋裁判员,身处大赛场合时,不由自主地感到“肝儿颤”,是完全应该得到理解和帮助的。
反过来看,有人从对“棋例”爱怕交加,升华到“嗜痂成癖”的“瘾君子”,上下求索,见贤思齐,终于能够充分享受由此悟出妙谛而滋生的无穷乐趣和成就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典型人物如王孔兴、霍文会、杨劲东、徐善瑶等,均属此道中人。
   另据“象坛之星”网站最新报道:上述几位资深“患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奋战精神,与病魔进行殊死的抗争,并战而胜之,从而得以“化毒瘾为动力”,“变魔怔为超人”,久病成医,广结善缘,济人无算,著作等身,桃李满门,作出显著贡献,这些人的事迹自拍成影视作品在院线及网上热播之后,其名人效应有目共睹。其绿色收视率、点击率节节攀升。海内外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一代和广大棋迷与“裁迷”的学习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若将“棋例四友”散居全国各地的“粉丝人数”,与当前大红大紫的易中天所属相较,肯定略胜一筹。(4)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 讲

                         微言大义 橘中新趣

  
    事已至此,我有条件正面回答什么是“棋例”的问题了。按照现行规则(《1999象棋竞赛规则》),对“棋例”的释义是:“对局中有时出现双方着法循环不变的重复局面。据以裁处这种局面的规则条例,称为棋例”。
    很显然,“棋例”不是图式,不是举例,而是象棋规则中裁处某种特定局势和着法的法规条款。我们在象棋赛场里,有时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就听一个人问:“那边怎么那么热闹,人都围过去了,出什么事儿了?”另一个回答说:“咳,又出了个棋例,还挺不好判的,裁判组正集体研究呢……”我们在旁边听着,觉得后一位说的“词儿”不够确切。“棋例”是规则条款,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不然就乱套了,又怎么能够“又出了个棋例呢”?这肯定是表达时的口误。有位爱较真儿的朋友马上就盯着问:那你告诉我应该怎么说?这话还真问着了,笔者得从头说起。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棋例”?
   “棋例”一词,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1950年4月在香港出版的《象棋精华新编》卷一,是陈松顺、苏天雄合编的。当时也叫“棋例规则”,但其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如行棋规定,走子时间、注意事项等,不像现今的“棋例”这么单一。该书把发生棋例纠纷的棋图,称作“棋例争讼局”,并撰写游戏文章,开设虚拟法庭,审理“棋例争讼待决案”,以达到提倡棋艺、推介棋规、发挥为“棋例补遗”的作用。现简述一案如下:
   戏拟象棋法庭判决书。棋字第一号,黑方控红方以车长捉黑卒各一着案。
   主文:个别长捉并非将一子长捉,应准作和。
   事实:此案据原告黑方诉据,红方以车长捉黑方五九两路之卒,系犯捉一不捉二之例,应判作负;被告红方辩称,红车之捉黑卒,每子只捉一着,并非一子连捉二着,应当作和,双方争讼控诉前来。
   理由:是局被告红方以车分别长捉五九两路黑卒,每子只捉一着,系属个别长捉,虽乃取巧,但与棋例并无抵触,但既非犯例,应准作和。
   笔者按语:陈、苏两位长者,在建国之前,已于穗港两地从事竞赛裁判工作多年,本书所拟之象棋规例,虽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从中已可看出未来香港以及亚洲象棋比赛规例的雏形。
   国内的第一本《中国象棋规则》是1956年8月出版的。最初几年的版本,都没有棋例的字样。直到1965年版本,才首次出现了“第四章棋例”的内容。
   (二)当时对“肇事”的棋图怎么称呼?
   从1958年版本开始,把发生棋例纠纷的棋图,称为“疑难棋势”,一直沿用了许多年。大家对那些“惹祸”的棋图,都感觉很难称呼。棋例纠纷,棋例讼案,棋例问题等都显得繁琐。疑难棋势也有点绕嘴。而最顺口的“棋例”二字,却因为“犯忌”而不让使用,憋得实在够难受的,真应了那句俗话:“谁难受谁知道”。直到1999年新规则问世时,特级国际裁判朱宝位先生,体察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建议把那种“捅娄子”的棋图,称为“待判局面”,获得批准后,正式列入规则之中。
(三)现在怎么称呼为好?
“待判局面”这个学名,既科学又文雅,体现了象棋的艺术品味,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口语中,人们依然习惯使用“出了个棋例”这种说法,不容易改过嘴来。愚意还是宽容一些为好,不要过于苛求了。反正大家已经明白来龙去脉,不会把条例和棋图混淆,只要在落成文字时多加注意,也就成了。不知众意如何?(5)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6 讲

                       泾渭分明 象戏勾玄



    综上所述,棋例范畴是象棋竞赛中最易引爆大案要案的高发地区,因而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大法,也是象棋规则的核心内容。象棋裁判界公认,对棋例规则理解与掌握的深广程度,是衡量裁判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多年来,经过业内人士和广大爱好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大量实践,反复探索,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发现“待判局面”的种类纷繁,形式多样,一枚棋子位置的些许迁移,双方同兵种棋子属性的细微改变,都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果仍像以往那样,零打碎敲,就事论事,一图一解,而不尽早建立完整的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将很难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笔者始终确信象棋“棋例”是一门学术。为此,我认真查阅了关于“学术”一词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阐明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而《新华词典》则是“比较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二者基本同一意思。如以这个尺度来衡量,象棋“棋例”堪称“学术”无疑。甚至可以这样估价,在国家体育总局所管辖的百种以上运动项目的规则中,象棋规则有资格被评为最复杂的一种。作为酷爱象棋事业者,我们既不应“妄自尊大”,也无须“妄自菲薄”,一切顺应“实事求是”的原则,自是正理。
   有人忍不住要问,象棋裁判员裁决待判局面,究竟难在哪里?这个问题,笔者日后自会由简而繁,一五一十地给您讲解清楚,但需耐心等待一定时日。可您今天已经开了尊口,不便拦您高兴,现在先期公布两个棋图和当时的循环不变着法,供您研讨测度。要想解析这两个肇事现场,都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但它们的难点不是一码事,而是分别属于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一种是推算着法变化型的,另一种是理解概念型的,二者各有千秋。对待前者,需要裁判员具有较高的棋力,具备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后者则要求对“棋例”中的各种术语定义,有着不容含混的明确认识和高度清醒的分辨能力。否则,难免“惹是生非”。
   在分析案发现场时,有水平有经验的侦察员,都知道执行任务的固定程序——临战“三步曲”。
   第一步:分析判断涉案双方参与循环重复着法的每一步棋,都是什么性质的,是“打”(括“将”、“杀”、“捉”)还是“闲”(包括“兑”、“献”、“拦”、“跟”)。
   第二步:确定单方的走子性质,是“二打”、“一打一闲”,还是“二闲”。一般情况下,双方循环重复的着法各为两步,在特殊情况下,每方可能多达三四步,因而会形成“长打对长打”、“长打对非长打”、“非长打对非长打”等排列组合形式。中途若有一步不是打,该方就叫做“非长打”。
   第三步:根据“棋例总纲”中的有关规定,裁决为“应由某方变着,不变作负”,或是“双方均可不变,不变作和”(二打或长打为“禁止着法”,否则为“允许着法”)。(6)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7 讲                        
                      无奇不有 象艺选粹




    一应手续交待清楚之后,请观看实战图例


               


    图1是在昆明举行的“1983年全国象棋个人赛”中弈出的。红方战将是上海胡荣华,黑方是江苏言穆江。鏖战中,二马错镫,兵刃交击,不意碰出刺目的火花,形成“待判局面”。双方不变的循环着法是:红车二平三,黑炮8平7,红车三平二,黑炮7平8。胡司令闪展腾挪,言大师不依不饶。值场裁判适时停钟,用另一棋盘复制原图,将战况逐级上报。大赛正副裁判长江苏季本涵、甘肃韩宽,面对棋局,全神贯注,敛容低语,各抒己见,研商片刻以后,越众而前,及时宣布了正确判决,得到了一致认可。
  列位看官,您不妨自认为就是当时的裁判长,在您深思熟虑的举措之下,您会作出怎样的判断?



                 



  图2是近期诞生的。2006年12月10日,第三届“劲松红木杯”
大赛决赛第七轮,红方张一男与黑方田长兴狭路相逢,双方剑拔弩张,擂鼓向前。激战方酣,突发“棋例”事件。各自施出独门妙计,红炮八平六,黑车4平2,红炮六平八,黑车2平4,循环重复,相持不下。二将互诉对手“欺人太甚”,自己是“受迫害一方”。裁判组不敢怠慢,迅即召集智囊团进行集体研商。结论尚未敲定之际,忽探马急报,两军业已自动打破僵局,重燃战火,张帅甘愿变换招法,誓分轩轾。
  硝烟尽散的今天,对局胜负姑且不论,只惜此役遗留一个“难解之迷”——如无意外打扰,裁判组原本打算如何宣判?辗转反侧,寝食难安,有幸观战诸君,心痒难耐,如有兴致,何不权做一回铁镜公主,对杨家四郎的重重心事,猜上三猜,做件好事,求取正解,为众多“裁迷”排忧解难?
  博采众长,各显其能,集腋成裘,定能有助于共同提高。短期内恕不公布答案。待本连载到达相应章节时,自当倾情相告,想能鉴谅。(7)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 讲
                     大千世界 渊深海阔


    前些日子,一位多年不见、六十年前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同班老同学来家串门,共诉离别之情,互通近况。当聊到我为《劳动午报.弈周刊》撰写连载文章时,他对采用的标题不堪理解,就说:“你的生活经历这么丰富,写点什么不好,满可以尽展个人所长,大发宏论一番,怎么偏偏选了这样一个艰涩的话题,叫人摸不着头脑。单写象棋,面已经够窄的了,还局限在什么‘棋例’上,一来人家未必感兴趣,二来你有多少内容可以白话,能续得下去吗?”
    老友情深,关心至切,溢于言表。我衷心铭感。但当他听了我下面的一席话时,就恍然大悟,立即释怀了。
    原来我前面提到的“棋例”,仅只局限于狭义的一面,是适用于象棋竞赛某种特定局面的禁允法。而我还有“弦外之音”暂未透露,那就是“广义”的一面。读者会盯问,广义的“棋例”适用在哪里呢?坦诚相告,是适用于指导茫昧人生如何为人处世的禁允规例。笔者在这一方面有着许多悔之莫及的失败教训,既有客观存在的无奈与无助,也有主观运作的无知和无理。平生曾多次造成犯规违例,没被红牌罚出场,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相信会有不少朋友,对笔者藏有一套《渊深海阔》象棋谱记忆犹新,因为它始终伴随着一个有趣的传奇故事,在江湖流传。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曾在“体育人间”栏目中,播放过同名专题影片(上中下三集),收视率尚差强人意。但若问起《渊》谱述意的内容,就不会有更多人能够说得出来了。该书作者为清代乾隆年间人士陈文乾。他历经坎坷,悟彻百态,寄情弈趣,神游物外,所谓“吟风弄月、酌酒看花、耕云读雪、钓鱼樵山”,后人闻弦歌可知雅意。
   “述意”即自序之意,直抒胸臆,以棋喻人,给后来者以若干启迪。“述意”全文如下:“人生环宇之中,如立棋枰之内,争名夺利,极巧穷奇,诱敌占先,尽心竭力,偶因一着差迟,致使满盘失势,良可叹也。孔子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即此推之,则富贵贫贱,自有一定之理,不必强求矣。予年三十即有局外之想,于闲暇之时,辑得象棋成势三百余局,汇为一册,其间变化之机,悉与世事相等,是予之心虽入于局中,而予之体,则立于局外,后人见此,而刊以公世,亦予之同志也,谨述已意以识之。陈文乾印”。
    笔者按语:此文言简意赅,短短百七十字,字字珠玑,功力深湛,内蕴玄机,发人深省。出世入世尽在一念之间,允文允武不忘千年基业。平凡人生,如何度过,是与世无争安贫乐道,还是出将入相定国安邦,均是各有所好之选。但无论如何,必须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将会身败名裂,一事无成。
    朋友们,让我们击掌共勉!(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齐鲁智力文化网 ( 鲁ICP备11007780号 ) 

GMT+8, 2024-3-29 07:29 , Processed in 0.059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6-2019 齐鲁智力文化网. 版权所有:淄博旭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